新西厢记,为什么红娘和杜确成亲时穿的是粉红色的喜服?
一、新西厢记,为什么红娘和杜确成亲时穿的是粉红色的喜服?
红娘和杜确成亲时穿的是粉红色的喜服可能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习俗吧
二、赏析杜十娘的人物性格150字左右
杜十娘是一个误落风尘的良家女子,她天真善良却命运不幸,虽身在红墙之中但她却有着自己的想法,强烈追求真正的爱情和自由幸福的生活,她期盼有一个忠情的男子对她一心一意,带她离开这痛苦的深渊,她机智勇敢,蕴藏万贯家财早已为自己的赎身做好打算,却万万没想到自己千挑万选的如意郎君在她自以为将开始她幸福生活的时刻将她又推向另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
杜十娘是一个有理想有主见的女性,她向往正常人一夫一妻的生活,她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她不畏贫贱,相信世间会有忠情男子,相信自己将来会有幸福美满的生活。杜十娘对李甲有着纯真的爱情,她千方百计的保护李甲,为李甲在老鸨面前求情,并机智地抓住老鸨信口讲出的“你对那穷汉说,有本事出几两银子与我,到得你跟了他去,我别讨过丫头过活,却不两便”几句话,利用老鸨知道李甲囊无分文、急于找借口把李甲赶出妓院的思想心理,将计就计,一步步诱使和反激老鸨与她拍掌为誓,终于答应让李甲帮她赎身从良。她明明私蓄万金,但老鸨对她说只要李甲出三百金但须三日交付时,她不但不一口应承下来,反而代李甲求情宽限至十日,这是她的机智之处。因为她知道如果这时让老鸨看出她有积蓄、并讲出可以资助李甲代已赎身的话,老鸨马上就会出尔反尔,她的从良之梦就会成为泡影;另一方面她这时还不想资助李甲代已赎身,有观察和考验李甲的意味。在风尘生活中艰难生存七年的她,明显存在一点对被人的防备,她需要的是一个能托付终身的人,当然要探明他的虚实。
如果说杜十娘在与老鸨的矛盾冲突中,主要地显示了她的机智、老练、坚定与果断的性格特点,那么在与李甲的爱情纠葛中,则进一步再现了她的纯洁多情、聪明练达、恩怨分明、坚贞刚烈的思想性格。 为了试探李甲的真心,她让李甲自己去筹钱,在试探满意的情况下拿出一半的银子添补。就算到最后两人得以在一起,她也没告诉李甲自己有万贯私藏,而是借用姐妹馈赠来当作接口,她不想用金钱来收买爱情。在回乡的路途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她都提前想出应对的办法,这都深刻体现了她对李甲的爱意和她机智练达的性格。而谈到李甲,他对于十娘,与十娘对之于他是大不相同的。从良后的十娘真心实意地把他当作自己的丈夫,并且处心积虑地盘算如何跟他欢度一生;李甲虽为人善良,但生性懦弱缺乏主见。当十娘与他的家庭利益、个人前程发生冲突之时,身为世家公子的他显出了他的性格本性——卖妻归家。十娘在李甲的言语中已将知道他的想法,她没有责骂李甲,在长期的风尘生活中,她受尽欺凌,当她苦心经营终于从良后,得到的却是被欺骗、被买卖、被遗弃。在这个人格、尊严、良知、情感等作为商品买卖的社会环境中,她追求真爱的理想破灭了,她假意告诉李甲接受他的做法其实已经决心以死来维护自己纯洁而崇高的爱情理想。第二天她特地“用意修饰”,打扮得“光彩照人”。还特意让孙富先付银子自己才过船,所有的这些,都是她刚强、冷静性格的表现。最终杜十娘在怒沉百宝箱后自己当众自尽,她用自己的生命来控诉李甲的薄情,控诉世事的不公。
杜十娘最后的沉江是对社会制度、对爱情的抗争,她把这份爱情看的太重,一旦爱情不存在,生命也变的再无价值。她一直坚信自己的爱情,没有看清人性的险恶,对传统门第观念更是认识不足。悲剧的形成表面上是因为李甲的动摇,实质上则是封建礼教的伦理、道德等观念的综合体现。
三、八年级下册第一课,杜戏中的描写人物及其人物特点有什么特点?
人物:藤野先生
出处:《藤野先生》
人物形象:他认真为“我”修改讲义、指出绘解剖图的错误,表现其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敬业、热心、严格要求并关心、帮助学生;他为“我”不欣鬼神之说、敢于解剖尸体而高兴,表现其真挚、诚恳;他问“我”关于中国女人裹脚的事,表现其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求真的精神.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2.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因为社会的影响,“长妈妈”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如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我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长妈妈”知道“我”喜欢《山海经》,不辞辛劳地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长妈妈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长妈妈安息.
3.《父亲的病》,作者从不正面写家道衰败的颓唐,仅从父亲口里说的嘘嘘的话,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顾后的疲态,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里却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亲,却遗留给作者的最大的错处.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对衍太太这个自私多言使坏形象的嘲讽.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