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科学家名字(女科学家姓名)
女科学家姓名
2020年2月11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颁奖典礼上,一个年轻的中国女孩俘获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
虽然她个子不高,但神情坚定、目光清澈,在典礼的最后,她获得了2020年“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
一时之间,白蕊这个名字在中外学界广为流传。
这一年,白蕊年仅27岁,但她已经由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并且攻克了多个世界级难题,作为一名生物学家,她在同行中也早已小有名气。
不过,很多人恐怕没有想到,这样优秀的人才,竟然差点与清华大学失之交臂,还一度打算结束自己的科研生涯。应该还未结婚
女科学家名字
1.吴健雄于1912年5月31日生于江苏省太仓县浏河镇,1936年赴美国留学,1940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又获美国普林斯顿、耶鲁和哈佛等著名高等学府的理学博士学位。
她长期从事科学试验,研究原子物理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在美国以及国际上多次荣获大奖。她在1973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长、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1975年荣获美国总统福特颁发的国家科学勋章。
吴健雄生前关心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她从1973年起多次到中国探亲和讲学,1982年应聘为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名誉教授,1992年在东南大学建立了吴健雄实验室。
1994年6月,吴健雄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为表彰她在科学上取得的杰出成就和为华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的贡献,美国全美华人协会于1994年授予吴健雄夫妇“全美华人杰出成就奖”。
1997年2月16日,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籍华裔教授、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女士因病逝世。
2.何泽慧
2011年6月20日上午7点39分,听到匆匆赶来的女儿在耳边轻轻唤了一声“妈妈,我来了。”显示着何泽慧生命体征的心电图瞬间变成了一条直线。“妈妈在等我”,在母亲生命最后的几年,一直日夜相伴的小女儿钱民协懂得母亲最后的苦心。
被称为中国“居里夫人”的核物理学家何泽慧走完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之路,就这样静静地离去。
作为我国第一代女物理学家,何泽慧的名字更多时候被掩盖在了许多男性科学家的背后。但凭借着对科学的热情和忠诚,她传奇的人生开创了中国科学界众多的第一: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中国第一代核物理学家。
3.谢希德,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21年3月19日生于福建省泉州市。
她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科和表面物理学科开创者和奠基人,在表面和界面物理以及量子器件和异质结构电子性质理论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培养出数位当今中国该领域的领军人才。曾任复旦大学校长,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物理学科研机构的建立与发展,科教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以及物理学会的工作做出突出的贡献。
4.王明贞(1906年10月3日—2010年8月28日),江苏苏州人,物理学家。
1926~1928年在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学习。对统计物理学,尤其是玻耳兹曼方程和布朗运动有深入系统的研究,首次独立地从福克—普朗克(Fokker-Planck)方程和克雷默(Kramers)方程中推导出自由粒子和简单谐振子的布朗运动。与导师G.E.乌伦贝克(Uhlenbeck)合作写成“布朗运动的理论”一文。此文至今一直作为了解和研究布朗运动最主要参考文献之一。2010年8月28日,王明贞教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4岁。
5.陆士嘉(1911—1986) 1933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物理系,1937年考入德国哥廷大学学习物理,并以优异成绩获得洪堡奖学金。1942年,写成优秀的论文《圆柱射流遇垂直气流时的上卷》,获得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后,先后在北洋大学、水工研究所、清华大学任职。1952年,参与筹建北京航空学院,后任该学院教授。主持建设我国第一个空气动力专业,参与创建一整套低速风洞和我国第一个高速风洞。曾任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第二届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理事、《力学进展》副主编、《力学学报》编委等职。
6.李方华,1932年生。1956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1982-1983年在日本大阪大学应用物理系任访问学者半年。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J. Electron Microscopy》、《电子显微学报》、《中国物理快报》、《物理学报》等期刊编委。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主要研究方向:晶体结构和缺陷的电子衍射和高分辨率电子显微学研究;电子晶体学图像处理理论和方法研究。
7.俞君英
出生于浙江诸暨,1997年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进入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攻读生物博士学位。2003年,俞君英博士毕业后加盟汤姆森实验室做研究助理,师从首次成功分离人类干细胞的著名生物学家汤姆森(JamesThomson)教授。2007年11月成功以非克隆技术培养出人类干细胞而轰动世界。
8.屠呦呦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女科学家著名
个人档案中文名:杨紫琼 YangZiQiong英文名:Michelle Yeoh原名:Yeoh Choo Kheng生日:1964年8月2日星座:狮子座身高:165 厘米体重:46 公斤籍贯:马来西亚代表作品2000年:卧虎藏龙1997年:《新铁金刚之明日帝国》1995年:宋家三姐妹1995年:阿金1994年:七金刚1994年:咏春1993年:太极拳1993年:东方三侠(二)1993年:东方三侠1993年:武侠七公主1993年:超级计划1992年:新流星蝴蝶剑1992年:警察故事(三)--超级警察1987年:中华战士1986年:皇家战士1985年:皇家师姐1984年:头鹰与小飞象简介: 杨紫琼生于马来西亚,少年时到英国攻读舞蹈及戏剧,一九人三年参加马来西亚小姐竞选赢得冠军,之后便选择履行一年任命,放弃返回英国继续升学。
一九人四年,香港广告商邀请她与周润发拍广告片,自此便与香港影圈结下不解缘, 并以《皇家师姐》一片成名,成为香港头号女打星。
女科学家姓名有哪些
1、钱学森(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许多开创性贡献。
2、钱三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3、竺可桢(地理学家、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一代宗师,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推动者)
4、李四光(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化石新分类标准的提出、中国南方震旦纪与北方石炭纪地层系统的建立、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发现与研究是他对地质科学的重大贡献。
5、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6、侯德榜(著名科学家,杰出的化工专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
7、周培源(著名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8、茅以升(著名桥梁专家、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鲜为人知的女科学家
东京奥运会自行车公路赛中,奥地利数学女博士安娜·基森霍夫 (Anna Kiesenhofer) 在大获全胜,震惊了世界!这是 30 岁的她第一次参加奥运会,而深入了解她,你会发现,奥运冠军只是她的其中一面,她还是一位数学博士,从数学博士到奥运冠军
基森霍夫现年30岁,在本次比赛前,她在业内鲜为人知。
因为她并非一名职业选手,也不属于任何一家俱乐部。
因为她的本职工作是一名数学家。2011年,她毕业于维也纳工业大学数学系,随后在剑桥大学完成了硕士学位。
2016 年,她凭借关于 b-辛流形上的可积系统的论文获得了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目前,她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从事数学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主要是非线性偏微分方程。
十大女科学家
陈薇院士
中国生物危害防控专家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陈薇,女,1966年2月出生于浙江兰溪,中共党员,生物危害防控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5级,少将军衔,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陈薇198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得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91年获得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同年4月特招入伍;1998年获得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博士学位;2002年晋升为研究员;2003年成为博士生导师;2006年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副所长;2011年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2年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
2015年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201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0年,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女科学家姓名叫什么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拉斯克奖被许多人认为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大奖,近日,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女科学家姓名排名
李政道是一位终身未婚的中国女科学家,出生于1912年。她是中国物理学研究的早期先驱之一,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母”。
李政道在上海加入了铁路公司的职员队伍,并顺利地通过了该公司的实习考试。在那里工作期间,她对电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就此开始了自己的理论物理之旅。她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考入了上海大学,但她的梦想被打败了。 李政道决定赴美继续她的学业,并于1939年获得了康奈尔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她在那里接受了理论物理方面的训练,并在该学科中成为了一位领军人物。
在她的职业生涯中,李政道致力于推动中国物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她开创了中国原子核物理学的研究,并成为中国物理学系中的第一位女教授。在1972年,她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员。198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成员。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她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中美科学交流。
虽然李政道终身未婚,但她的工作和成就证明了女性和单身女性在科学领域的成功和推进。她通过教育和科学研究,为中国和世界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成为女性在职场中追求独立、自主和成功的代表人物之一。
女科学家姓名大全
建设新中国立下功劳的劳动模范科学家的名字以及他们的主要贡献有:
1、钱学森:
钱学森在力学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工作。他在空气动力学方面取得很多研究成果,最突出的是提出了跨声速流动相似律,并与卡门一起,最早提出高超声速流的概念,为飞机在早期克服热障、声障,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高亚声速飞机设计中采用的公式是以卡门和钱学森名字命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此外,钱学森和卡门在30年代末还共 同提出了球壳和圆柱壳的新的非线性失稳理论。
2、邓稼先:
邓稼先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
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3、郭永怀:
郭永怀在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一位为中国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4、赵九章:
赵九章在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研制过程中,赵九章提出了“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等重要建议,领导开创了利用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进行高空探测的研究,探索了卫星发展方向。
筹建了环境模拟实验室和开展遥测、跟踪技术研究,组建了空间科学技术队伍。1964年,根据国内运载工具的发展提出了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究工作的建议。
在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定,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等诸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他领导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
5、于敏: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于敏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女科学家明星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不仅从初期的小米加步枪发展到了如今的两弹一星,核潜艇,航母,战斗机等,也是在短短的六十几年间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二军事强国,这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离不开科学家默默无闻的奋斗,比如,“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中国原子能之父”钱三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钱学森,“中国卫星之父”钱骥等,但是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男女平等,女性也能独挡半片天,”在我国国防领域建设上,她们也做出巨大贡献,而她们的名声与成就也似乎慢慢被明星掩埋。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四位女性科学:
第一位:彭新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广泛涉及于量子态制备、量子算法、量子控制以及量子测量等量子计算的实验研究,为我国量子军备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第二位:王玲华。主要从事日球层物理方面的研究,发现了在平静时期日球层中存在一种未知的高能粒子成 分:晕外电子,为我国空间高能粒子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对航天装备探索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位:李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是我国军事通信学科学术的带头人,主要研制流星余迹应急通信系统,2000年以来共申请国家和国防专利28项。
第四位:杨屹。海军新型导弹快艇女设计师,也是中国第一位参加护航行动的女性舰艇装备科研工作者,成果是022隐形导弹快舰艇。
当今世界,科技竞争乃是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核心能力的竞争,这方面一旦落后,就可能成为致命的短板,中国也正是因为这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使我国更加繁荣昌盛,在他们眼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