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梦想追梦的素材,名人事例?
一、有关于梦想追梦的素材,名人事例?
梦想追梦的名人事例: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张衡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东边的,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好几次爬起来看北斗星。当他看到那排成勺子样的北斗星果然倒挂着,他非常高兴!心想:这北斗星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他创立了浑天说,并根据浑天说的理论,制造了浑天仪。这个大铜球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
张衡从一个对着天空数星星的孩子,成长为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他大胆追求自己的目标,不为其他世俗的名利束缚,兴趣为师,潜心科学,终成一代大家。
拓展资料: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这不仅在当时,就是今日来看,也是很大的成就。
二、袁隆平事例素材摘抄开头?
经过一夜忐忑等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军的中国超级杂交稻今日成功通过亩产900公斤世界纪录大考。这位年过八旬的耄耋老者当日向媒体揭秘了令世界侧目的中国“超级种子”。
2011年9月18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率领的中国农业部超级杂交稻验收专家组,对位于湖南隆回县羊古坳乡雷锋村的107.9亩“Y两优2号”超级稻试验田进行了现场抽签验收。程式华次日公布的验收结果称,这片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达926.6公斤,标志着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攻关大获成功。
在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依赖稻米作为主食的现状下,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一直是各国奋斗的目标。日本、国际水稻研究所都制定过水稻高产育种计划,仅日本曾在4.5分小面积土地上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杂交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始终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无人登临的高峰。
自上世纪以来,由袁隆平领衔的中国科研团队曾先后于1999年、2005年成功攻克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两大世界难关,使中国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三、关于自律的袁隆平事例?
专注源于自律。袁隆平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种植水稻。
他前半生研究杂交水稻,亩产量远高于传统水稻。在他指点下,中国种植了1700万公顷杂交水稻,产量每公顷8吨,年目标产量为每公顷18吨。
他后半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推广,先是在青岛胶州湾种植了几万亩耐盐碱的海水稻,向大海讨要粮食;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种植300亩,意在3-5年时间内将盐碱地化为良田。
四、关于追梦的素材简短50字?
青春年少的时光,总是有太多成长的迷茫。应对爱与别离,可有少年的勇气和担当?有时候想彻底放空自我,一个人远行。行走,或者流浪,应对大山和原野,想一想人生的方向,我们本来的面目,存在的意义和遥远的梦想。
梦想着有一天走进大学殿堂,一个有大树大楼和大师的地方,倾听时代的声音,聆听思想的回响。那里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百花齐放,自由追梦的校场。
五、关于奋斗追梦迷茫的名人事例?
1、阿里巴巴的创办者马云,创业初期屡屡受挫,但他坚定信念,终将阿里巴巴变成世界顶尖的互联网企业。
2、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海伦·凯勒,从小被病痛夺去视力和听力,但她并没有向困难屈服,终为世人留下了多部名著。
3、前乒乓球奥运冠军邓亚萍,从小个子长得慢,胳膊短,为了能提高乒乓球技能加倍苦练,成为乒乓球大满贯得主。
六、高中关于追梦的作文素材100字?
每一个人都怀揣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然而,什么是梦?梦是期待,是坚持,是你对自己负责的最高境界。
我当然也有梦想,我的梦想是取得优秀的成绩让家人为我感到骄傲。
“哎!又要英语考试了,真烦。“是啊,考不好就惨了,回去又是一顿骂。”我回答道,“真不知道这次难不难,管他呢,随便考考算了,应付应付得了!”叮铃铃,随着一声清脆的上课铃声,考试开始了。听力开始了,到了听录音写单词的地方,叫了一个单词convenient。呀!这不就是老师昨天教的么,让回去背的来着,我昨天尽然没背,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做完试卷,我并没有检查,好像似乎知道考砸了也懒得检查,开是转起笔来了。叮叮叮……下课了“收卷!”
试卷很快就批好了,呀,才考了77分。回到家,试卷要签名。这分数让自己一下子拿不出手了,我马上感到了后悔。“妈妈。”妈说:“怎么了?“我……我测验了,考得不好,才77分。“怎么才这么低啊,你最近怎么回事,退步这么厉害。”我马上低下了头,不敢望着妈妈的眼睛。妈妈语重心长的说:“你该努力了,现在已近不是小孩子了,我们全家的希望都在你的身上了,要好好学习啊。”这一刻我与然有了要好好学习的想法,不想让妈妈对我失望。
从此,我每天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每一份作业,要背的一定不再不背了。做完作业一定自己检查一遍,不会的积极问老师。因为这时我的心中已有了一个梦想,它驱使着我前进。我会一直追逐我的梦想的。
梦就像一粒种子,种在“心”的土壤里,尽管它很小,却可以生根开花,假如没有梦想,就像生活在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有了梦想,也就有了追求,有了动力。
七、关于谨慎的素材事例?
宋朝时有个很有学问的人,名叫贾黄中,他五岁起跟父亲读书。由于父亲的严格要求,贾黄中十五岁就考中进士,当了校书郎。
贾黄中为官清廉正直。他在任宣州大守时,有一年闹灾荒,百姓饿死不少。贾黄中就用自家的米做饭,救活了几千人。
他在金陵任职的时候,发现府库内藏有几十匣金银宝贝,价值连城,马上清理上报朝廷。
贾黄中办事认真、慎重,遇到大事往往不能当机立断。
后来他被派往外地任职,在向太宗辞行时,太宗告诫他做事恭谦,小心谨慎,他做事情一直是谨慎小心,后来广被后人得知。
八、关于落差的素材事例?
人的伟大之处在哪里?是马克思说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还是卡西尔说的人会使用符号?不可否认,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我想,人类神奇的地方在于他能雕塑自己。
期许和梦想是人性之光。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有期许,过生日会许愿,高中有职业生涯规划,毕业后职场打拼有业绩目标……这是人生追求或梦想。人类失去梦想,世界将会怎样?但《红楼梦》也说“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甚至谈婚论嫁也有“齐大非偶”之说。何况梦想与现实往往有落差或错位。所以,人生大多是在不断认知、提升和调整中度过的。
反过来讲,这种落差也造就精彩的人生。班超的投笔从戎,苏轼的黄州赤壁三题,王阳明的龙场悟道,红军被迫的万里长征,哪些不是展现了人类惊人的力量和可塑性?个人与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落差也会造就飞瀑和浪花。鲁迅、郭沫若、郁达夫都弃医从文,在近代文学与革命史上留下华章。所谓“时势造英雄”。
落差与错位是生活常态。李叔同一为公子,一为学子,一为艺术家,一为师者,一为僧侣,这一旷世凡夫只是凡事认真、勇猛精进,却让人生绚烂如花。所以《渔父》讲“濯缨濯足”随遇而安。常言道:事与愿违。
但是,也有人初心不改,慎始敬终。如唐法师玄奘一心求法,不远万里,将自己的坐标清晰标定,终生无违。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们难道不需要这样的人生脊梁吗?
人不是动物,就在于人能设计自己的人生,也顺便设计了世界。所以,人类在发展。放眼近几百年技术演进史,从机械化到电力化,再到信息化、智能化,是什么在推动社会发展?是人类不断变化的期许和自我学习的发展能力。也可以说,恰恰是这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落差演绎精彩的人生,推动时代的发展。
试想,你的人生被一目了然地设定,从生便知死,你作何感想?
今天,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面对不确定的人生,当勇敢追求,积极适应,和谐共生。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古希腊哲学家特莱斯认为是认识自己,小说《相约星期二》中老师的回答是:“与生活讲和。”也许,人生的难事是在认识自己中与生活讲和。
我们雕塑人生不是被动的被剥啄,而是以自我期许主动塑造,在时代里顺势而为,发出后浪的涛声。
九、关于文化的事例素材?
文化的事例素材有: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十、关于仪式的素材事例?
1、程门立雪
宋代有一个叫杨时的人,去拜访一个叫程颐的大学问家。那天正下着大雪 ,而程颐刚好在睡觉,杨时怕打扰到老师休息,又不想放弃求学。于是就在门口的雪里站着,恭候老师。等程颐睡醒的时候,积雪深达一尺。
2、周公吐哺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在周文王时,他就很孝顺,仁爱,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据《曲阜县志》记载:"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于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成王即位,命世子伯禽就封于鲁"。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