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想梦想 > 正文内容

陶渊明追求梦想的事例?

2023-10-02 06:14:26理想梦想2

一、陶渊明追求梦想的事例?

当陶渊明厌恶了官场的虚伪黑暗时,他改变了人生的航向,毅然选择了清贫,归隐田园,于是后人才有幸能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这些清新舒畅的诗句。

试想如果当时他没有选择“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而是继续在官场中庸庸碌碌、昏昏噩噩地过完一生,那么世上不过多了一个无所作为的庸官而已。

“陶潜”这名字将会湮没在吏部那一长串官员名册中,后世那些不得志的文人也将失去一个能给自己精神慰藉的家园。

二、青春奋斗追求梦想的事例?

2020年12月4日,我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而当时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要用6亿年。

“量子的研究,每一步都是创新和探险。”聊起量子计算,钟翰森眼中带光。“九章”的技术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在“九章”项目研发中,钟翰森承担了实验方案设计等重要任务。

“在我们研究团队,‘90后’‘95后’并不少见。”钟翰森说。

对于从小痴迷于科普书籍、立志做科学家的钟翰森来说,在大学首次接触到量子时便认定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年轻人的特点之一就是敢于创新,有些研究要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在肉眼无法直接观测的世界里前行,困难、挑战随时相伴。“有时做实验,就像在无数分叉路里找到一条正确的路径,面对最多的就是试错,遇到问题,只能一遍遍地重新设计实验过程。”钟翰森说。

永不言弃,是钟翰森的信念。在与量子的“纠缠”中,勤奋的钟翰森已走到行业前沿,2018年他便实现了十二光子纠缠。

在钟翰森看来,科研的魅力在于探索和创新:“在追求梦想过程中,能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发展,哪怕取得再微小的突破,都能收获巨大的成就感。”

三、简爱敢于追求梦想的事例?

简爱敢于追求爱情的梦想。

简是敢于直视自己的感情的,她爱上了罗切斯特,所以对于自己的感情从不避讳,她不爱身为表兄的圣约翰,所以很直截了当的拒绝了这段感情。她明白,在罗切斯特眼里,她是具体的个性的,是无人可代替的,是有血有肉的。在圣约翰眼里是抽象而仅仅合适的,只是可以一起去传道的,换而言之就除了简,换别人也可以。所以简追求自己的爱情梦想,罗切斯特失去了一切,并且眼也瞎了。简爱仍然选择留在他身边。

四、表达“追求梦想”的诗句有哪些?

想起踏海追浪时做的一首小诗:

“闲步碧海沙,潮涌海草踏;

任凭风浪大,追梦赴天涯!”

五、有哪些执着追求梦想的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囊萤照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张三丰创太极》 张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实,号三丰,又号元元子,因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时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当时曾经广泛流传于民间,甚至把他看成了神仙。我们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吧?太极拳最大的特点就是柔中带刚!你知道张三丰到底怎么创造的太极拳吗?本片要说的,正是这个故事。

《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三国时期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肯定不会忘记诸葛亮。至今,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他当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知道吗,在诸葛亮的小时候,为了上学,发生过一些故事,好玩极了!

《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药,比西方的麻醉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皇甫谧浪子回头》 皇甫谧,魏、晋年间人,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医学家。皇甫谧小的时候玩劣异常,被村子里的人称为小霸王,一次,他将同窗受气包家的枣树的树皮铲掉,使得枣树枯萎,全村人看到他,都不理他了,在婶婶的教育下,皇甫谧终于浪子回头,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

六、放弃安逸生活追求梦想的名人事例?

一,明代徐霞客,本衣食无忧,但是本着冒险家的精神和踏遍大好河山的理想,成为一名驴友,最终写成《徐霞客游记》。

二,释迦牟尼,放弃王子的安逸生活,普渡众生;

三,冯仑那拨人改革开放之后,放弃原来机关单位的稳定安逸生活,依然下海经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七、关于古人的交友事例有哪些?

  古人荀巨伯交友故事

  义字当头,方为男人本色。重温《命典》【作者(明)高濂】一书,在其“高子交友论”中,读得这样一则故事:

  荀巨伯远方有个朋友病重,他去看望他。当时正遇上胡贼进攻这个地方。于是,荀巨伯病中的友人对荀巨伯说:“我已是快死的人了,你回去吧!”巨伯说:“我特意从远方赶来探望你,如今你有难我即离你而去,巨伯岂能做出如此之想呢?”顷刻,胡贼很快就攻到巨伯的友人住地了。到来的胡贼对巨伯说:“大军到这里来,发现这地方的人都走光了。你是什么人,竟还独自呆在这里呢?”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病在身,我不忍弃他而去。现在我宁愿用自己的身体来换取我友人的性命。”胡贼听了巨伯这样一说,感到很是惊异。稍一会,胡贼首领把他的所有同伴聚来,说:“我辈无义之人,反而侵入了有义之国。”于是,偃旗息鼓,退回到他们自己的国家去了。这样一来,巨伯的友人所在的这个地方就得到了保全。

  唐末有个王贞白,他曾将自己写的讽刺诗《御沟》(皇家下水道叫御沟),送给贯休看。诗曰:一派御沟水,绿槐相阴青。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

  贯休是个和尚,诗写的棒,画画的好;诗画具佳。但为人坦诚直率。指着诗说:“你这诗虽好,但不完美,要改一字,诗才有‘味’出来”。 王贞白一听,疑或贯休傲慢?本来嘛是想听你夸几句的,让我先得意一下,而这和尚开口就说,要改字’!多自得的诗啊,还改字?脑子发热,心里发堵,一甩袖子就走人啦。

  可贯休和尚想的是,这王贞白是个人才,心胸必然很宽。刚才,只是一时冲动才走的;且才思敏捷,他琢磨过味来就会回来的。就把他想改的字,先写在左手心里。果不其然,功夫不大王贞白回来了,一进门大声喊到:“此中涵帝泽”。贯休举开左手掌心:“你看,正是‘中’字”。两人开怀大笑不止。只因皇家下水道里有皇帝的尿及其它。因此俩人成了谈诗论文的好朋友。

  白居易是唐代大诗人,刚漂在长安时,只有十五六岁,没有甚么名气。当他曾进见主管创作的大官顾况,顾初见问:“你叫白居易吗?”“是”堂下站着白净净的小青年恭恭敬敬答应,顾况开玩笑说:“现下长安米正贵呢,想‘久’居,可不‘易’啊”。一边接过白居易呈上来的诗稿翻看,当读到《赋得古原送别》一诗时,神情变的肃穆看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时忍不住击案赞叹:“能做出这样好的诗,来长安居住有甚么难呢。”

  从此这首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赋得古原送别》五言小诗就成了白居易的敲门砖兼代表作,就像流行歌曲不径而走,满长安大街百姓间传来传去的一时轰动京城。因此,白居易的‘居’成了市民户型,生活也较‘易’了,白行简本人也在文坛初次有了不大不小的名气

八、古人重视兄弟情义的事例有哪些?

【苏轼、苏辙:史上最美的兄弟之情!手足之情可为千古之典范】

​​ 宋代文人地位高,以后的历朝都不能比。其中,兄弟均显贵者很多,如宋庠、宋祁,孔平仲、孔文仲,王安石、王安国、王安礼,曾巩、曾布、曾肇,等等。单论兄弟情深还是以苏轼兄弟为最。

哥哥——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

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 ),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哥俩同科高中进士。此年,苏轼20岁,苏辙18岁。

史料记载,苏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少年时“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qiān裳先之。”《宋史*苏辙传》中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苏辙是最高调的弟弟:“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无良朋。”

苏轼亦曾说苏辙“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兄弟二人风神俊秀,芝兰同芳。苏轼的才华自不必说,开创了豪放词派,文章行云流水,随物赋形;苏辙的诗词“意境闲澹,情趣悠远”,文章“论事精确,修辞简严”。苏轼亦称赞他的文章有“一唱三叹”之声。

兄弟二人志趣相投,都以文章名天下。共同的爱好使兄弟二人有共同的语言。苏辙很谦虚,他说:“少年喜为文,兄弟俱有名。世人不妄言,知我不如兄。”(《题东坡遗墨卷后一首》)

苏轼当然也很清醒,他说:“子由之文实胜朴,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答张文潜书》)。

苏轼去世后,苏辙满怀深情地怀念兄长:“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在仕途上,兄弟二人大道相同、进退一致。苏轼恃才傲物,不合时宜;苏辙恭谨内敛,深沉稳重。苏轼一生数迁,一次牢狱之灾,数次贬官远地。苏辙多次为兄补台,一生基本平稳,曾官至副宰相。

1079年,苏轼因为在诗文中发表了对新法不利的言论而获罪下狱(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担心弟弟会有所不测,于是,在狱中作诗一首,由狱卒转交给苏辙。

《狱中寄弟子由》(苏轼)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为了营救兄长苏轼,苏辙倾其所有,上下打点。他呈上《为兄轼下狱上书》奏折(全文附后),意在为兄长做无罪辩护。这篇文章,字字惨淡经营,堪比李密《陈情表》,全文低声下气,低情曲意,步步为营,将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泪水挥洒得恰到好处,也将皇帝阅览时的心理揣摩得恰到好处。

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职位相当于今之县武装部副部长,无“签单权”。苏辙受牵连也被贬到筠州。尽管如此,苏辙还是远远地来为苏轼送行。

1093年,苏轼被贬至惠州。考虑到各方面原因,苏轼最后只带了侍妾朝云和幼子苏过前往惠州,其余家小都托付给了苏辙。苏辙自己尽管人口众多,经济困难,但还是义不容辞地为兄长分忧解难。1101年,苏轼临终前,还安排自己最亲爱的弟弟苏辙为自己撰写墓志铭。

兄弟二人富贵中争相为对方避让。1109年,55岁的苏轼被高太后从杭州召回朝中,先是被安排做吏部尚书,后又任翰林学士承旨。这时,53岁的苏辙在朝中任尚书右丞。翰林学士承旨,是翰林学士院的主管、一把手,负责皇帝所有诏书的撰制,相当于中央办公厅主任或秘书长之类,属正三品。尚书右丞,是尚书省的主管官员之一,“奉天子命而施政”,相当于国务院的副总理,属正二品。兄弟二人此时均处于政治生涯的最高峰,但是,踌躇满志却也面临着 政敌们无所不在的嫉妒与攻击。为避免给弟弟子由带来祸端,苏轼首先上《杭州诏还乞郡状》,恳请圣上“只作亲嫌回避,早除一郡”,意思是兄弟在朝,工作起来有许多不方便的地方,为避免口实,苏轼请求回避,请皇上允许他早早地到地方任职。

苏轼此举,明显是为兄弟苏辙让路。而苏辙听说后,一方面很感动,另一方面也不好意思:哥哥有这么高的政治觉悟,做弟弟的也不能落后。于是,苏辙也连上四道奏折,请求外任,并说:“兄轼才高行备,过臣远甚”,“只可使弟避兄,不可使兄避弟”。(《兄除翰林承旨,乞外任札子四首》其一)面对高官厚禄,兄弟二人争相为对方让路。对比一些为钱、为官等杂七杂八的目的而失和反目的势利之徒,苏轼兄弟这情义,这境界,真让他们汗颜。

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儋州,苏辙被贬谪到广东雷州。五月十一日,两人相约于广西滕州见面,苏轼后悔当初没有听弟弟劝他效仿陶渊明归隐田园的话,作诗云:“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这一年,苏轼六十岁,苏辙五十八岁。相处一个月后,六月十一日,兄弟二人分手,从此作别,直至苏轼五年后病殁常州,再无缘相见。苏轼去世前,因为见不到苏辙而大憾大恸,苏辙接到噩耗则“号乎不闻,泣血至地”。苏轼去世后,苏辙安葬兄嫂,照顾两家家小,史称“二苏两房大小近百余口聚居”。

苏轼兄弟一生宦游,四十多年里,尽管他们一有机会就相聚相守,但毕竟山高水长,“不相见者,十尝七八”,只能凭借鸿雁传书,感慨离合。苏轼在杭州任期满后,因苏辙正任职济南,就请调山东密州,以图相邻。苏轼的《沁园春 孤馆灯青》这首词便作于此时,词前有小序:“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出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赏析—— 上片寓情于景,“孤馆”、“野店”、“晨霜”、“云山”、“朝露”等等,都是大地上凄清无彩的风景。苏轼想到自己与变法派的矛盾,导致在朝中无法自立,被调来遣去,“世路无穷”,“劳生有限”,自己风尘万里,多愁少欢,兄弟分离,不由得有一种厌倦情绪。

下片画风急转,想起兄弟二人青春年少,金榜题名,人生正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一般,像西晋才子陆机、陆云兄弟一样,胸藏万卷,下笔千言,想“致君尧舜,再使风俗淳”有何难哉?然而现实是这么不如人意,此时此刻,我只想做个袖手旁观的闲人,最好像鲁国大夫叔向被囚后“优哉游哉,聊以卒岁”,和兄弟一起,健康快乐,长醉不醒。词中除写离情外,更多地表达了苏轼入世出世的矛盾苦闷,而这种事,只能对最放心的弟弟说。

兄弟二人在人生的旅途中,诗文酬唱寄赠很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如果不包括文章书信的话,二人仅诗词唱和就近200首。他们兄弟二人相知相重,也相互劝勉。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和《水调歌头》:

林语堂评价说:往往为了子由,苏东坡会写出最好的诗。苏辙回忆起与苏轼进京考试时路过渑池寺院,在寺壁上题诗一首(相当于发了一个朋友圈)。

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赏析——同行兄弟在郑原野上话别,共同担心前路艰难。

骑马回头还在大梁田间巡行,想来远行家兄已经翻过崤西古道。

曾经做过渑池主簿百姓知否?还和父兄歇宿僧房共题壁诗。

遥想兄台独行一定旅途寂寞,前路迷茫只能听到骓马嘶鸣。

苏轼和诗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

赏析——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就像是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它在这块雪地上偶然留下一些爪印,然后又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人生如梦,转眼即逝。凡事皆会过去,再努力回忆也无济于事。常人亦会过去,从暂时的分离到永久的诀别,谁都无法避免。坏好迷悟都会过去,你什么也留不住,明白了这一点,便是觉悟的开始。

苏轼中秋怀人之作,大多为苏辙所作,其中《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更是千古绝唱。中秋之夜,苏轼大醉,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手足之怜念,离别之伤感,人生宇宙之哲理写成极品。更有人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兄弟二人在徐州相聚,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回赠其兄,写欢聚的喜悦和即将离别的伤感。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解析——今年今夜,你我兄弟二人相聚于此,饮酒泛舟,听着音乐,望着鸿雁,享受这相聚的欢乐时刻。然而,嫦娥无情,不曾为人逗留过,今夜把酒言欢,明夜水驿孤帆,依旧照离忧。“相对永登楼”的日子让人欢喜让人忧,再相对,又不知何年何月了。

【附录】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原文

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

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遇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 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缇萦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蝼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缇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怜,赦其万死,使得出于牢狱,则死而复生,宜何以报? 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己!

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惟宽其狂妄,特许所乞。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

九、有哪些古人勤奋好学的事例?

回答如下:1. 孔子:孔子在学习上非常勤奋,据《论语》记载,他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练习和学习才能取得进步。

2. 李白: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非常喜欢读书,据传说他小时候就常常躲在床底下看书。在他的诗歌中,也经常出现对书籍和学问的赞美。

3.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他的勤奋和好学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他每天早上起床后都会先读书,一直到晚上才会停止,从不放松。

4. 朱熹:朱熹是南宋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勤奋好学使他成为当时学术界的一位领袖人物。他每天早上都会起床到学堂去学习,晚上回家后还要继续读书。

5. 欧阳修: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勤奋和好学使他成为当时文坛上的佼佼者。他经常熬夜读书,为了更好地写作,他甚至还学习了医学和历法学等知识。

6. 陶渊明: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勤奋好学也是人们所称赞的。在他的诗歌中,也经常出现对学问和读书的赞美。他曾经说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十、古人的梦想变成现实的例子有哪些?

千里眼--------望远镜、雷达、遥感;

顺风耳--------电话、电报、手机;

飞毛腿--------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火车;

腾云驾雾-----飞机、飞船;

天宫-----------空间站;

掌心雷--------手榴弹;

飞剑杀人-----导弹;

刀枪不入-----坦克;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wabaowang.com/lxmx/304225.html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