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神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请举例论述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作为自己民族的信仰,寄托希望.本民族的生生不息,万古长存.人类的祖先因受制于自然和对自然的一种敬畏和崇拜,继而不同的部落出现了自己的图腾标志,千差万别.神话也就应运而生,它反映的不仅仅是原始先人们的生活和憧憬,还有的就是先民们那种无可估量的智慧和勇气,这种精神从出生以来就没有消失过,一直延续着,带领着这个民族开拓更广阔的天地.反抗精神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它使得整个民族在无论怎样的情况下都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来拯救和捍卫自己的生命和尊严,不管是先前,还是现在,或是未来.
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①神话对于原始先民是非常重要的,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②.神话维系人们在社会上的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在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面临着令人敬畏的自然,个人必须把自己融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世界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中国的神话在世界之中也有自己的特色,特有的民族,神话,民族精神.中国古代神话有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等,这些的神话都是源自于先人们的实践所凝结而成的.《山海经》是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最具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神话的特有的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中华先民们的重德、 务实、 理性、 乐观、 勤劳、 勇敢、反抗、 坚韧、 以大局为重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已经初步展现出来,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萌芽.这些优秀品质经过世世代代的丰富、 发展,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其中《夸父追日》是其中的一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仗,化为邓林.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夸父无比欢欣地张开双臂,想把太阳抱住.可是太阳炽热异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黄河边,一口气把黄河之水喝干,可是还是不解渴;于是又跑到渭河边,把渭河水也喝光了,仍不解渴;夸父有向北跑去,那里有纵横千里的大泽,大泽里的水足够夸父解渴.但是,夸父还没有跑到大泽,就在半路上被渴死了.夸父临死的时候,心理充满遗憾,他还牵挂着自己的族人,于是将自己的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顿时生出大片郁郁葱葱的桃林.这片桃林终年茂盛,为来往的过客遮阴,结出的鲜桃,为辛勤劳动的人们解渴,让人们能够消除疲劳,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夸父的奋力平波的勇气,以及他那溶入太阳光芒之中的高大形象,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反映了古代先民的壮丽的理想:从这短短的信息中,我们看到了先人的情感,在困难的环境中坚持自己的信念,敢于自然斗争,不屈服于自然的信念.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生存,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需要再靠自然来决定自己的生死.
与自然反抗的有一个神话的悲剧,是在一个纤弱的女子身上: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北山经》)
精卫被东海淹死,精魂化而为鸟,坚持以弱小的生命、菲薄的力量,向浩瀚的大海复仇.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写到“夸父诞宏志, 乃与日竞走;精卫衔微木, 将以填沧海”,其赞美之情跃然其间; 顾炎武作《精卫》诗自励, 他说“万事有不平, 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 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 我心无绝时”.《山海经·海外西经》的刑天: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即使断首已死,也要对着天帝大舞干戚.精卫和刑天的举动是何等的悲壮.但正是这种明知是徒劳的却仍要反抗的精神,支持先民走过了那险恶而艰难的时代.夸父、精卫和刑天的神话,不仅反映了那时先民的生存环境和他们如何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生息繁衍的,还讴歌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他们所象征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性格,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河流中的难以平息的巨浪.精神的伟大的作用,支撑着这一个部落或是一个民族的现在和未来.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是谁也没有能力和办法改变的事.作为一个中华炎黄的后裔,那种民族精神是与生俱来的,一直在血液里流淌着.
神话里有大禹治水,一改对自然的顺从,战国有李冰父子同大禹一样因水而生.李冰的都江堰也是对自然的一种反抗,他的都江堰,朱李火堰,却赫然于世,年年月月造福于成都平原.四川有“天府之国”美称.不管不是在什么时候,只要有人在的地方,都会有反抗的一面,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
在私有制的社会中,你争我夺,是规律化了的.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是永远不可调和,反抗与压迫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在两个阶级之间.
隋朝到了隋炀帝就开始衰落.样地多次发动战争劳民伤财,最终引起统治的危机.随之而来的是自然的灾害,但是统治者没有处理好阶级之间的关系,农民为了生存,起义也就顺理成章.当时民变范围大多集中在山东地区,不就被随军镇压.瓦岗军是隋末农民起义中的三大义军之一,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瓦岗军始举灭隋大旗,杀赃官,诛恶吏,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深得广大农民的拥戴.转战中原,浴血奋战,所向披靡.在一定的程度上对隋的灭亡起到了,虽然它最终的命运是失败的.但是它给了身在苦难中的人一线生的希望.农民阶级因受不了统治阶级的剥削,为了生存,只有起义一条路.中华民族的反抗精神是一直都在的,不管是在那种人身上,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清末的历史更加见证了这一点.不分阶级,不分土地,整个中华民族都在向外族的侵略者展示自己本民族的精神.自己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是不容许外人侵犯的,面对外族的入侵,反抗的民族精神自发地表现出来,并付诸于行动.清末的义和团运动是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已经充分地向我们展示了自己民族的前人是如何为了捍卫自己的的尊严、人格,家园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在义和团运动、甲午中日海战中,历史的本子上记录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邓世昌、林永升、吴敬荣的以身殉国,还有很多默默付出甚至是他们最宝贵的生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为了民族的未来和生存,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教训、沉思,更是一种精神的支撑.不管对方是谁,力量的对比程度,都毅然决然地向前,凭着民族血液流下的精神、勇气、信心,反抗一切危害自己民族的人或事.这是我们民族与生俱来的责任.历史告诉我们的是,这不再仅仅是在神话中出现,这种精神,真实地反映在我们民族的历史的发展史上,伴随着我们民族的成长.
神话学著名学者袁珂说:“要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首先应该了解它的神话.”③神话是一个古老的精神形态,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作品,它以最质朴的形式,在本原奠定了民族精神的结构.一个民族的神话蕴涵着一个民族主体方面的内在的规定性,承载着一个民族一脉相承的血源.因此,神话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它是民族精神的最初的记录,是民族意识的一种积淀,它是以潜意识的方式影响着几千年来人们的思维与行为习惯.由于一个民族的神话本原地体现着或代表着民族精神的内在力量,所以从某种方面来说,一个民族的神话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命运,影响这个民族的整个精神的风貌.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