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推荐?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推荐?
1、华夏传统文化学校。
华夏传统文化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借鉴传统“六艺”思想,在教授儒释道三家经典的基础上,开设古琴、书法、绘画、泥塑、茶、女红、武术、太极等中国传统技艺类课程。
2、安徽庐江传统文化教育学校
学校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爱国爱民为前提,以承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培养承传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教育工作者及工作人员。
3、瑞林书院
河北省瑞林传统文化书院(瑞林国学教育集团),坐落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背靠封龙山,毗邻龙凤湖。
4、秦皇岛市民族学校
国学特色:《弟子规》为德行教育的根本,并设置经典学习体系,使《弟子规》像空气一样,落实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指标标准主要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有?
中国传统的哲学主要有以下10项:
1、神奇的《易经》中国的《易经》,最早的哲学语言。它不是神喻,也不是天书,它面对自然,来自生活实践。古代的系统论,中国的圆道观,阴爻(--)与阳爻(—),构成神秘的哲学理念,三爻组成经卦(八卦),经卦组成重卦(六十四卦),卦卦相通,卦卦相联。阴爻与阳爻,卦与卦,彼此制约,无限循环,揭示事物的运动,揭示了气象万千。它脱胎于占筮,却适用于普遍,它有广泛的内容,涉及社会与自然,政治伦理,生产经验。概括了宇宙的存在,描绘了事物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2. 五行说“五行说”——出自古老的《尚书》。《尚书 洪范》有论述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水能够润下,火能够炎上,木能够曲直,金能够从革,土能够稼樯,各有各的用处。它们的适用范围极为广泛: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樯作甘。纷纭世界的本质,不过是水火木金土。它们不是孤立的存在,是相互联系的物质元素,世界是统一整体,存在着五行结构。五行说——体现了古代哲人的智慧,他们对世界本质的领悟。
3.“和同”说西周的史伯,最早提出“和同”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史伯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不能取同而去和。齐国晏婴多发挥,辩证分系同与和,不同声音配合成乐曲,君臣关系协调好运作。后来的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试看当今世界,社会生活,处处是和,处处要和,不同民族文化要交流,多极化有利于各国。生活需要七色阳光,经济更要开放搞活,不要同一模式,道路自己选择。
4. 老子的道中华文化的源流,——儒与道,道的理论,玄虚深奥。它是古代真正的哲学,试图解释宇宙的奥妙。道可道,非常道,道如果可以言说,就不是永恒的道。道法自然,道不是别的,道就是道。道隐无名,不知出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它是万物的本根,创造了万事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周行而不殆,永远循环往复。它是至高无上的,惟道是从,别无他途。
5.老子的无为道体——有与无的统一,有是万物之母,无是万物之始。无是道的别名,也是道的一翼,无为——道的根本原则,道哲学的真谛。道常无为,人要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闪光的智慧,深邃的哲理,不能误解和歪曲。无为不是什么也不作,它要求人们遵循规律。做到不违背规律,都能达到目的。
6.老子:反者道之动老子认为:事物都有相反的两方面,祸与福,恶与善,难与易,长与短……至美无美,至善无善,枉则直,曲则全。两方面相互依存,转化,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双方的转化,周而复始,往复循环。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事物离去了,越离越远,远到一定时候,又返回到起点。道的规律,如此这般。
7.孔子的仁在孔子那里——天道远,人道近。孔子的学说,处处不离人与仁。仁是儒家的最高原则,是儒学的核心与灵魂。子曰: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重视人,远离鬼与神。高扬人的地位,关注人的精神,不讲天帝与天命,仁的内涵是人本。他的学说——人道与理性不可分,人与人要相互尊敬,要相互爱与信。仁是认识事物的根据,也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8.孔子:仁与知在孔子看来,伦理是基础,然后是认识论。“学以致其道”,德性培养是根本,知是仁的必要条件,仁是知的灵魂,“未知,焉得仁”。仁是最高标准,美德即知识,关键是做人。
9.孔子:知与不知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说:知是知,自知不知也是知,它是不知的自觉,也是知的开启。人要求实,不要自以为是。择善而从,去伪存真,才能获得真知。关键是学与思,“多闻”“多见”善“阙疑”。
10.墨子的兼爱兼爱——墨子的核心观点,墨子认为,孔子的仁有局限,不如兼爱更广泛。兼爱就是博爱,人人相爱,亲密无间。兼爱应“非攻”,战争要避免。兼爱要“尚贤”,贤能者受重视,不能靠边站。兼爱要“非乐”,生活俭朴乐无边。兼爱要“尚同”,天下统一无界限。
四、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节日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五、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正确的表述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
六、谈我国家庭文化教育之影响?
如果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不注重自己情绪的控制,往往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孩子的性格是受后天因素影响的,而家庭氛围就是塑造孩子性格的土壤。理智的父母和情绪化的父母,带出来的孩子性格一定是不一样的。前者活泼开朗,后者性格暴躁。孩子的天性就是调皮捣蛋,理智的父母会冷静的引导孩子的性格走向。而情绪化的父母,一定会按照自己的情绪去训导孩子。
七、中国传统家庭故事结尾?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家庭中的家风好,这个人才会茁壮成长,如果家风不好,这个孩子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父母早已有名有望,然而由于不重视家教,最终致使子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样的教训是沉痛的`。
这也从反面证实了家教的重要性。是呀,难怪在同一间教室里,在同一个老师的教育下,学生会有优劣之分!
八、中国传统家庭美德包括?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调节家庭内部成员和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人际交往关系的行为规范。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个人生活的幸福与否,不仅与社会的文明进步相关,还与是否拥有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密切相关;家庭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家风直接影响着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庭生活还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爱护幼年子女和全社会的少年儿童,关心下一代,这是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推崇的一项家庭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重要规范。
九、中国传统家庭经济的特点?
中国传统家庭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1.从所有制性质看,家庭经济是私营经济产生的初始阶段。家庭经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应的经济组织形式不同。其初始阶段组织形式是个体户。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劳动者不仅局限于家庭成员,它的组织结构突破家庭空间,就由个体户转化为私营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经济是私营经济产生壮大的成长基。
2.从发展规模上看,家庭经济以家庭为基本单元,一般规模较小,其筹资主要靠个人积攒或通过家庭内部成员集资等方式实现,因此,家庭经济最初的创业资金有限,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家庭收入,这就决定了其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正是这种资本的有限性和私有性决定了其投资十分注重效益性。从经营管理上看,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家庭经济在经营管理的方式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双重身份使它对资产高度负责,加之家庭经济一般以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这对其未来的发展壮大是一种制约,但就初始阶段看,这种亲缘性带来的彼此信任和业主的权威,使组织内部减少了中间管理环节,降低了管理成本,有利于直接控制生产经营,使其具有决策快、应对市场灵活的优势。
3.从市场关系上看,家庭与个私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藕合作用构成了家庭经济市场运行机理。这种具有经济行为的家庭既是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的消费者,又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和生产者,作为消费者它要追求满足最大化,作为生产要素所有者和生产者它又要追求收入最大化,这一切最终要通过市场来实现,这种追求决定了它会形成剩余资本,走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因此,家庭经济行为会不断孕育出更高层次的市场需求,生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民营经济基体。
十、家庭主要有哪些功能?
主要有:
①经济功能。包括家庭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它是家庭功能其他方面的物质基础。
②生育功能。从人类进入个体婚制以来,家庭一直是一个生育单位,是种族绵续的保障。
③性生活功能。性生活是家庭中婚姻关系的生物学基础。性生活和生育等行为密切相关,社会通过一定的法律与道德使之规范化,使家庭成为满足两性生活需求的基本单位。
④教育功能。包括父母教育子女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教育两个方面,其中父母教育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⑤抚养与赡养功能。具体表现为家庭代际关系中双向义务与责任。抚养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抚育培养;赡养是下一代对上一代的供养帮助,这种功能是实现社会继替必不可少的保障。
⑥感情交流功能。它是家庭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家庭生活幸福的基础。感情交流的密切程度是家庭生活幸福与否的标志。
⑦休息与娱乐功能。休息与娱乐是家庭闲暇时间的表现,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休息和娱乐逐渐从单一型向多向型发展,日渐丰富多采,家庭在这方面的功能也将日益增强。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