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里宝玉眼里香菱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在红楼梦里宝玉眼里香菱是个什么样的人
宝玉自己都说,这样的人,没了父母,连自己的姓名都让忘了,真真是令人同情。当然在香菱学诗的时候,觉得香菱有踏实勤奋。
二、红楼梦中香菱的身世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原名甄英莲,原籍姑苏,甄士隐独女,眉心中有一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记。三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被家奴霍启看护不当而被拐子拐走,养大后先是被卖给公子冯渊,后来被薛蟠抢去做小妾,改名为香菱,因夏金桂的出现而死。
三、香菱与简爱,各自为东西方文学世界里的女性形象.有人说,她们在精神追求上颇有相似之处,你赞同吗?请
不赞同 完全不一样
简爱作为女主人公,是一个性格坚强,朴实,刚柔并济,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她出身卑微,相貌平凡,但她并不以此自卑。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笨,显示出自立自强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有顽强的生命力,从不向命运低头,最后有了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而香菱 ,香菱的可爱、勤奋、聪敏、好学,天真。但同时她还是对命运有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对苦难的软弱造就了她悲惨的结局
四、从黛玉和香菱身上学到哪些品质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的写照。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
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
她的内心世界似难捉摸,但也常常将其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而生病。表面上这样,其实内心仍是挂念着他,借口去看他。宝玉一病,她为之而伤心,为之而哭泣。但由于封建礼教道德的约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终在宝钗出阁之日郁郁而死,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曹雪芹深爱他笔下的林黛玉,爱她的一切,爱她的笑和泪,爱她的喜与悲。正是由于这种刻骨的爱,才使他将黛玉对宝玉的一段痴情演绎得美丽异常,刻画得入木三分,为世人塑造了一个“心较比干多一窍”、反封建礼教的光彩照人的形象。
香菱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小丫环,出场不算多.但在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一章中,关于香菱拜师学诗的描写却非常精彩. 香菱本来于诗词一知半解.自随宝钗搬进大观园,看到众姐妹吟诗赋词,好不高雅,便产生了学诗的念头.她拜宝钗、黛玉为师,整日苦读苦吟不辍,几至入迷的地步.请看:香菱“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宁”,“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地”,“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睁睁,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日思夜吟的不懈努力,香菱终于悟出诗的真谛,写出了“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褛头夜倚栏”等佳句. 香菱从不懂诗到写出好诗,个中奥妙可以用三个字概括: 一曰韧.香菱在学写诗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她毫不气馁,写了撕,撕了写,不怕碰壁,持之以恒,终于学有所成. 二曰巧.诗有诗道.香菱学诗,首先拜黛玉、宝钗等高手为师,不耻下问;其次善悟诗道,学有技巧,从而大大缩短了学诗的过程. 三曰钻.香菱作为一个下人,要照顾主人的衣食住行,工作不可谓不忙.但她忙中偷闲,偷功夫挤时间,甚至彻夜不寐,解决了时间不足的问题. 从香菱学诗联想到现实中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示.有不少人在学习时总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也有人一味苦读,不求方法,不善总结;还有人借口工作繁忙,无暇读书.凡此种种,说到底还是没有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鲁迅先生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了.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关键是怎么利用.当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没有现代化知识,是难以在社会上生存的.难道我们的学习劲头还不如一个封建时代的小丫环?
五、黛玉说香菱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而宝钗却说她“本来呆头呆脑的”,是否矛盾?为什么?
也不能说矛盾。 香菱身上有聪明伶俐的地方, 香菱学诗,很有灵性。黛玉看到了这点。 香菱挨薛蟠的打不少,可是薛蟠被柳打了后,香菱哭的眼睛浮肿,这是她天性憨厚善良。薛蟠娶夏金桂之前,香菱对宝玉提起时,说听说夏漂亮又会做诗,等不得夏金桂快点娶过来,体现了她是一个很厚道的人。 宝钗是个有心机的人,香菱天性的憨厚善良被她看作是呆。 她们二人对香菱的看法,体现的是她们自己的性格特点。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