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爱情观 > 正文内容

傲慢与偏见有多长? 《致橡树》中作者否定了那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2024-02-10 16:02:55爱情观1

一、傲慢与偏见有多长?

234000字。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汀创作的长篇小说,描写了小乡绅班纳特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主角是二女儿伊丽莎白。她在舞会上认识了达西,但是耳闻他为人傲慢,一直对他心生排斥,经历一番周折,伊丽莎白解除了对达西的偏见,达西也放下傲慢,有情人终成眷属。

二、《致橡树》中作者否定了那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否定了一方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三种世俗的爱情观。

作者否定了三种传统的爱情观: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的爱情。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

理想的爱情:

应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扩展资料:

《致橡树》是中国诗人舒婷1977年创作的一首当代诗歌。这首诗共36行,前13行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六个形象,对传统的爱情观进行否定;14~36行正面抒写了自己理想的爱情观。全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诗歌的章法及句法精心安排,使抒情与议论自然融合,使丰富细腻的感情带有理性的光彩。

三、凌霄花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 为什么?

否定了一方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三种世俗的爱情观。

作者否定了三种传统的爱情观: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的爱情。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

四、西方人的爱情观和中国人的爱情观、有哪些区别?

东西方的爱情观,从理论的高度主要是从物质基础所决定的政治有关的!东方的国家,长期处在封建的阶级的统治与压迫,而且中国千百年的重农抑商政策,使人们在观念上有了一种职业的贵贱之分,门当户对只不过是人们在精神层面的一种追求,只有门当户对了,那么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会有共同的取向。不至于产生分歧。

而西方人的爱情观,本着对自由的崇尚,更多的人,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五、90后的爱情观和00后的爱情观有什么区别呢?

我是九零后,可以说下90后的爱情观~

九零后,是顶着很多社会偏见舆论成长起来的,现在也逐渐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青年人(我真的不想说是将近中年,哈哈😄)~

90后,就我身边的朋友和认识的同龄人,大部分是对待感情比较传统和专一的!

我大学同学好多都是大学恋爱,毕业工作一个城市,然后结婚生子的。我和我老公也是。

总得来说,90后对待感情,都比较认真,专一,负责!

六、傲慢与偏见宾利有多少姐妹?

五姐妹,伊丽莎白·班纳特、珍·班纳特、玛丽·班纳特、凯蒂·班纳特、丽迪亚·班纳特。

七、《傲慢与偏见》有什么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最早完成的作品,她在1796年开始动笔,取名叫《最初的印象》,1797年8月完成。她父亲看后很感动,特意拿给汤玛士·卡德尔,请他出版,但对方一口回绝,这使得他们父女非常失望。

于是简·奥斯汀着手修订另一本小说《理性与感性》。1805年她父亲去世后,奥斯汀太太带着简和她姐姐卡珊德拉搬到南安普顿。直到1809年定居在乔顿城其兄爱德华的汉普夏庄园之后,简·奥斯汀才再度认真提笔。《理智与情感》修订后她自费出书,销路不错。于是她重写《最初的印象》,改名叫《傲慢与偏见》。

八、傲慢与偏见小说有吻吗?

有吻。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吻,姐姐与宾格来先生的吻。他们是恋人

九、傲慢与偏见译文有哪些版?

(1)199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张玲和张扬合译本。二张译文华丽,用词文雅,人物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2)1980年由著名翻译家王科一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译本。 王科一的译本虽然出版翻译年份早了些,遣词造句稍显古雅,但是译文形神俱备,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特别是主人公之一的班纳特太太那惟妙惟肖的语气和神态,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可以说,王科一的译本是一部译制精品,其文学可读性应在孙致礼译本之上。但王科一译文略显繁琐,用词又过于典雅,年轻读者可能不大适应,在中老年文学爱好者中口碑较好。

(3)1990年孙致礼翻译的译林出版社译本 。孙致礼的译文忠实于原文,译语比较生活化,通俗易懂,翻译风格较其他版本更适宜现代人阅读。

十、云边有个小卖部爱情观?

刘十三年轻的母亲识人不善,遇到了刘十三的爸爸,未婚先孕,生下刘十三后,男人卷走了所有的钱消失。

遭受打击的年轻妈妈自杀被救,自感无颜在家乡父老乡亲面前呆下去,一声不吱,远走他乡,从此杳无音信。

幼小的刘十三和姥姥王莹莹祖孙俩相依为命,辛苦度日。

他们生活在满镇开着桔梗,蒲公英飞得比石榴树还高,一直飘进山脚的蹈海的美丽山间小镇云边镇。

群山环绕,姥姥的小卖部开在半山腰,远远看去,云边有个小卖部。

姥姥起早贪黑,艰辛经营着小卖部,用微薄收入, 支撑着刘十三的学业。

刘十三的妈妈走时给儿子留下短笺,上面写着:别贪玩,努力学习。长大了考清华北大,去大城市工作,找一个爱你的女孩子结婚,幸福生活。

妈妈的话点燃了刘十三的童年。他所有的理想就是好好学习,考清华北大。

他以学习为乐,除了帮助姥姥送货外,闲暇时间都是在学习。

在姥姥拉货的拖拉机中,车在行进,他支张小桌子学习,做试卷。

不要玩具,答卷做试题就是他的玩具,小学的刘十三自觉预习初中课程。

令教他的罗老师发现在他面前失去了老师的魅力。老师发现没见过如此自律的生物,对十岁的刘十三充满敬畏。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wabaowang.com/aqg/359007.html

标签: {$tag}